当前位置:首页 >
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实践
稿件来源:中国网 发布日期:2025-07-04
在工业4.0浪潮席卷全球、智能制造重塑产业格局的今天,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精神引擎。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高职院校肩负着传承与创新工匠精神的使命,这不仅关乎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,更决定着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跃升的动能储备。国务院《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,这为高职院校指明了育人方向。
一、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
工匠精神并非局限于传统手工业的技艺传承,而是蕴含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、对专业的敬畏态度、对创新的持续探索以及对职业的忠诚坚守。在工业4.0时代背景下,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:它不仅强调技能精进,更要求具备数字化思维、团队协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意识。这种精神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,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应对技术变革的关键素养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,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双重价值:一方面,它有助于破解当前职业教育中“重技能、轻精神”的失衡现象,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;另一方面,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,满足智能制造、精密制造等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。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石,更是国家产业升级的文化支撑。
二、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困境
尽管工匠精神培育已纳入职业教育改革议程,但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,课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。部分院校仍以“技能模块堆砌”为主,缺乏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。例如,机械加工课程仅注重操作流程训练,未深入讲解工艺背后的质量哲学;艺术设计专业忽视对原创性与精益求精的引导。其次,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。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滞后于企业前沿技术,导致学生难以形成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的职业习惯。再次,师资队伍存在“双师型”短板。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,难以将工匠精神通过言传身教有效传递。更为深层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薄弱。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尚未根本扭转,学生中“功利性就业观”仍普遍存在,追求“快速上岗”而忽视职业素养的长期积淀。此外,校企合作停留在表层合作,企业参与育人过程的深度不足,导致工匠精神培育缺乏真实的产业场景支撑。
三、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性路径
(一)、课程体系重构: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
高职院校需以“精神与技能融合”为原则重构课程体系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工匠精神元素:例如,在数控编程课程中设置“精密加工案例分析”模块,引导学生理解“误差控制”对产品质量的深远影响;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“服务伦理”课程,培养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。同时,开发跨学科通识课程,如“工匠精神与工业美学”“技术创新史”等,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。课程评价机制也应改革,将“作品质量反思报告”“职业态度自评”纳入考核指标,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迭代的习惯。
(二)、实践教学升级:打造“真场景、高仿真”育人环境
强化实训基地的产业对接,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。例如,某高职院校与精密仪器企业共建“校中厂”,学生参与从图纸设计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,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锤炼细节意识。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亦不可或缺,通过AR/VR模拟高端制造场景,让学生在“零损耗”环境中反复训练复杂工艺。此外,建立“渐进式实践体系”:一年级开展职业认知实习,二年级参与企业短期项目,三年级进行顶岗实践,形成阶梯式精神养成路径。
(三)、师资队伍转型:培育“工匠型”教师
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向“工匠型”升级。一方面,选派教师赴企业开展长期实践,参与技术研发或质量管理岗位,使其真正理解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要求;另一方面,聘请行业工匠大师、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导师,通过“师带徒”模式传递隐性知识。建立教师工匠精神评估制度,将育人过程中体现的“严谨性”“创新性”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奖励,激发内在动力。
(四)、校企合作深化:构建精神共育生态
推动校企合作从“岗位供给”转向“精神共育”。企业应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,例如,联合开发体现企业质量文化的校本教材;设立“企业工匠讲堂”,定期邀请技能大师分享成长历程。共建“工匠精神孵化项目”,如组织学生团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。建立校企协同评价机制,将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反馈纳入毕业考核,形成闭环培育链条。
四、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与长效机制
为确保工匠精神培育落地,需构建多维保障体系。政策层面,地方政府应出台专项支持计划,如设立“工匠精神示范院校”项目,提供经费支持与资源倾斜;完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律框架,明确双方在精神培育中的责任与权益。资金层面,建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,支持实训基地升级与工匠型教师培养。文化层面,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精神熏陶:打造“工匠文化长廊”,展示行业标杆人物事迹;举办“工匠技能节”,组织技能比武与创意展示活动;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校训、校歌等文化符号,营造浸润式育人氛围。长效机制构建需关注评价与反馈。建立毕业生职业精神跟踪调查制度,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相关素养的评价,动态调整育人策略。开发“工匠精神培育成效评估模型”,从技能水平、职业态度、创新成果等多维度量化分析,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。
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基因,更是民族工业永续发展的精神血脉。高职院校作为“大国工匠”的摇篮,唯有以文化传承为根脉,以育人模式创新为引擎,以产教协同为纽带,方能培育出兼具传统匠魂与现代创新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。站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,我们应看到:当“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理念融入课堂,“知行合一”的育人实践扎根车间,“协同共生”的产教生态蓬勃生长,职业教育必将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注入澎湃动能。期待更多高职院校以“铸魂赋能”的智慧,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职教篇章,让千年匠魂在智能制造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!(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李美艳)